您所在位置: 联合奖惩 >> 社会诚信联合奖惩案例 >> 新闻详情

【暖新闻·江西2019】”妈妈教师“刘小清20年如一日用母爱点燃折翼天使成长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0-01-07 | 来源:中国江西网 | 专栏:联合奖惩案例
分享到:

      在学生眼中,她不仅是老师,还是保姆,更像是妈妈;在学生家长眼中,她是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在亲人眼中,她是好妻子,更是体贴孝顺的好孙媳。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她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特殊教育这个职业平凡朴实,工作辛苦,职业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20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严以律己,甘为人梯,像妈妈一样呵护折翼天使健康成长,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与理想。她凭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忠诚,凭着对学生无私的爱,时刻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她就是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清,如今已然成为了全县299名折翼天使的妈妈。

  满腔热血投身教育事业 成为萍乡首批“特校”教师

  今年47岁的刘小清小时候家庭贫困,父亲患胃病在床,家里主要靠母亲一人挑起重担,就连2.5元的学费都交不起,都是当时的语文老师帮她交的,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左邻右舍也经常帮她家度过难关。从那时候起,刘小清就萌生了当一位教师的想法,她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988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萍乡师范,1991年,我从萍乡师范毕业后,带着满腔热血毅然远赴山区芦溪镇水山小学任教,之后又去了芦溪镇山下小学任教。直到1997年,芦溪县在全市率先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想突破自己,想知道如何教育好特殊儿童。因此,我又主动请缨,加入到特殊教育的行列中来。但一切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的教学条件还不是很好,很多残疾孩子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刘小清如是说。

  创办了“特校”之后,县里要求每个乡镇送2个残疾孩子来学校读书,但是,送来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大,他们都不懂学校的规矩,有些孩子甚至随地大小便,上课随意走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于刘小清来说,一切教学工作也是从零开始,谈何容易。刘小清说:“当时,我们只能一个老师上课,一个老师守在门外面,防止学生们到处乱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们连普通话都不会,因为他们一直接触的是父母的方言,学习从方言到普通话,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与外界沟通,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老师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他们爱憎分明,也很单纯,也有求知欲。因此,不管学生们多么顽皮或对老师百般刁难,刘小清都精心呵护、悉心教导,因为她知道,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刘小清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时间总是喜欢跑到外面去玩,她就把学生强行拉回教室上课。“他好像就对我‘有仇’一样,每次见到我都伸出两个小拇指向下指。”直到有一天,他的态度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个孩子有一次玩滑梯受伤了,刘小清赶紧和另一位老师把他抱到医院,一直抱着他,陪着他,之后还拿鸡蛋、玉米、牛奶给他吃。这位学生深受感动,从此之后,见到刘小清,他就会竖起两个大拇指,有时还会抱抱刘小清。“虽然有时候觉得很累,很有压力,但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放弃他们,哪怕他们能学会叫妈妈,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

      不抛弃 不放弃 山区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特校”的老师,常常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阳光的心态,这样学生们也会更加积极向上。因为这些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是什么表现,他们就学什么。刘小清也是一样,20余年不管遇到任何烦心事,她从不会在学校表露出来,总是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

  “1+1”“1-1”“你我他”这些知识对于普通孩子来说非常容易,但对这些孩子,常常要上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的课,他们才能慢慢理解。聋哑孩子的班级人数较少,要认识“我们,你们,他们”,还需要借助其他班级来演示。教学中,刘小清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亲自制作教学工具。聋哑孩子观察能力强,就开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开设美术课。对于启音班的孩子,刘小清又身体力行,她在教学生发音时,让学生触摸她的声带和腹部,感知声带振动和发音气息。为了让学生学会“痛”字,她用针扎自己的手。通过刘小清坚持不懈的努力,有4个学生因美术特长上了高中,今年有一位学生将要参加高考,学生参赛获的奖项有100余项。

  以前,“特校”有三个孩子,因为家在丰城、莲花,双休日常常回不了家。由于在同一个环境下待久了之后,心情感到一些压抑,他们就大发雷霆,不听劝阻,执意要自己搭车回家。刘小清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很难过,刘小清就把他们带回自己家。那时候刘小清的老公还是骑摩托车,因此,每次学生去她家的时候,她老公总要骑车来回跑两趟。这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每次有学生来家里,刘小清的妈妈都必须要求学生们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刘小清也会给他们铺好床。后来每到双休日,刘小清就把他们接回家,还经常带他们到农贸市场买菜,买他们喜欢吃的菜。久而久之,刘小清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刘小清非常关心热爱学生,从不放弃每一位残疾学生。有一些生病在家,或路途遥远不能来学校的孩子,她常常带领老师“送教上门”,将扶贫和送教结合在一起,给他们温暖,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尽一切力量,能帮多少帮多少。

  芦溪镇东阳村的吴玉娟是一个脑瘫儿,吴玉娟的奶奶胡媛萍在东阳村百姓大舞台经营着一家爱心扶贫超市。刘小清不仅每月两次“送教上门”,帮助吴玉娟做康复训练,还为胡媛萍送去20只小鸡饲养,并提供小鸡生长的饲料,等这些小鸡长大以后,刘小清又号召学校的老师去买回来,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仅去年一年,刘小清就个人出资9千余元,为贫困家庭送去鸡苗和饲料。

  吴玉娟的奶奶胡媛萍的话语非常朴实,她说,刘校长是个热心肠,人特别好,很有爱心,很关照自己的孙女。每隔半个月就会来为孙女做康复训练,还经常买来棉袄、玩具、钙片。每次来不仅送东西,还会照顾我们的生意,买一些东西回去,去年春节还送来了食用油。

      2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点亮折翼天使希望之光

  “特校”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能获取海量知识,对于刘小清而言,她的荣耀就是自己教的这些孩子能正常走向社会,工作、结婚、生子。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学生们的世界。看到学生们毕业后能自食其力,成家立业,刘小清就会感到很幸福。老师不认输,孩子不认输,多观察孩子的生活,在上课过程中将书上的知识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事例,才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知识。时间最久的一次,一篇课文,刘小清教了半个月。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可能会感到很麻烦,但刘小清无论教多长时间,总是耐心细致,因为只要学生们能获取知识,她就感觉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在刘小清办公室的书柜里,保存着一双鞋子,还附带了一张纸条,“鞋子是送给你的礼物。”虽然简短的几个文字都乱序了,但足以看出学生们对刘小清非常爱戴。刘小清说,这是6年前,学生李芬芬参加工作时,用第一份工资买给她的。这份礼物在刘小清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6年来,她从不舍得穿,一直保存着,并将永远保存下去。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看起来简简单单九个字,她却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下雨天,学生们喜欢出去玩水,她总是把学生一个一个送回宿舍。而对于住宿生来说,刘小清又像是保姆,每次晚上都要等到学生们不吵不闹,安心入睡了,她才能休息。对于突发疾病的学生,她又要迅速进行紧急救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坚守陪伴。

  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李会娟和刘小清同一年来到“特校”任教。她说,刘小清做事很细心、体贴。有一个学生刘理垒,他母亲患有智障,家里靠父亲干农活支撑。刘校长就在孩子过生日的那天送去了蛋糕,驱车十几公里之后,又步行山路半个小时到刘理垒家为他过生日,孩子的父母都很高兴。

  “不仅是工作上面,她对自己的家人也很好。让我特别感动是,2000年左右,她丈夫的奶奶瘫痪在床,刘小清一边上课,一边还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奶奶,帮她喂食、按摩、清洗衣物、带她晒太阳……一切都是那么体贴入微,刘小清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把奶奶照顾好之后才放心来学校上课,她每天早中晚都要回去给奶奶按摩、喂食。直到2013年,刘小清99岁的奶奶去世。”13年间,刘小清无怨无悔,一边照顾瘫痪的奶奶,一边照顾学校的孩子,从未因为照顾奶奶耽误过一节课。每次回想起来,李会娟都特别感动。

  李甜2011年到芦溪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她告诉记者,刘小清对老师,对孩子都很平易近人。“她很热心,对待我们这些年纪小的老师,她也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年,我参加优质课比赛,刘校长晚上9点多还在为我进行课程指导。在工作方面,她一直指导和鼓励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她一心想要我们老师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22年,其中的苦与乐或许只有刘小清一个人心里明白,但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为人民的誓言从未改变。“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了,才有希望。”这是一名萍乡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亲身感悟。对于残疾孩子来说,刘小清老师就像一盏灯,始终为学生们发光发热,点燃他们人生的希望,点亮他们未来的生活。

中国江西网 | 2020-01-07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