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联合奖惩 >> 商务诚信联合奖惩案例 >> 新闻详情

芦溪县:“334”多元化评价模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见效|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2-12-01 | 来源:萍乡城事网 | 专栏:联合奖惩案例
分享到:

图片

一、改革背景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发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从学校方面而言,重智轻劳。学校没有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在应有位置,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系统规划,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由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劳动课程成为了“副课”,出现让位给“主课”的尴尬境地,系统的课程评价更无从谈起。

从家庭方面而言,过度宠溺。家长还存在劳动浪费学习时间的认识误区,生活上大小事情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巨婴”现象屡见不鲜,孩子对劳动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慢慢疏远劳动、漠视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

从社会方面而言,风气不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攀比之风使青少年陷入物欲的枷锁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人”。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内容难以落实。

芦溪县教育局以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抓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三层保障、三项融合、四轮驱动的“334”模式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见效,让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每个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改革举措

(一)建立“三层保障”,推动劳动教育“立”起来

1.课程保障。严格按照新颁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分学段(年级)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指导学校将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提出主题、制定方案、前期准备、实施活动、交流反思、拓展延伸”六步骤,引导学生在多样化、情景化、真实化的劳动实践中感知劳动魅力。

2.师资保障。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劳动教研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校内转岗的方式配齐专职教师,加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和指导。同时,建立劳动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优秀家长等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社会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做到有课必有“师”。

3.基地保障。幼儿园阶段,形成了“一块菜地+一片树林+N个1”的环境创设构建范式,保障幼儿园户外游戏场都是“快乐劳动”育人场;中小学阶段,投资300万余元在全县规划新建劳动实践基地60余个,借助本地特色农业、工业等领域优势,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9个。

(二)推进“三项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实”起来

1.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比如,在思政、语文等课程中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侧重职业认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科学课程中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室、餐厅、宿舍、图书室等校园场所设置“责任岗”,营造“处处有劳动、人人爱劳动”的氛围。

2.家校社融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开展劳动节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寻找服务“小岗位”,培养一批“劳动小达人”,加深学生对劳动最朴素的情感。

3.文化融合。引导各学校根植校史校情,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对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在实现以劳育人的同时,促进办学理念的落地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如张佳坊学校依托山区特有竹资源,开展“竹味”系列劳动主题活动,编写了“竹味”特色劳动校本课程,并获评江西省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100门出彩课程一等奖,“竹味”特色课堂登上了“中国教育发布”。

(三)创新“四轮驱动”,助力劳动教育“跑”起来

1.创新激励措施驱动。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将劳动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每月的5月设为“劳动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定期举办劳动节、劳动技能竞赛,评选“劳动之星”、表彰“劳动小达人”等。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积极参与,使劳动素养“实”起来。如萍乡市芦溪县妙泉学校开设“蔬菜银行”作为评价体系,蔬菜币的收支主要从学生劳动情况、纪律、卫生、学习、礼仪、安全等方面进行存取。

2.创新督导考核驱动。把劳动课开设情况、劳动基地建设情况、学生劳动素养培植成效等纳入对学校开学工作检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和片区责任督学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县-片-校”层层推动,使劳动评价“硬”起来。

3.创新差异引导驱动。积极构建“项目化”“清单式”劳动教育模式,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和当地特色资源制定个性化任务清单,形成“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使劳动实施“活”起来。

4.创新示范引领驱动。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和劳动清单征集评选活动,搭建教师赛课平台,加强示范引领和经验交流,形成一批县域内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使劳动育人“真”起来。

三、改革成效

芦溪县劳动教育理念清晰、保障机制健全、成效初显,呈现了劳动教育五彩缤纷、校校有特色的喜人局面。通过“334”劳动教育有效评价模式,全县广大少年儿童普遍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全县劳动教育省级课题立项2个,结题1个,教师在省、市劳动教育优质课例比赛中均获一等奖。2021年4月,芦溪县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1月,《守正创新收硕果,劳动教育绽芳华》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集》;2022年3月,芦溪小学、张佳坊学校、银河镇中心幼儿园等5所学校获评省级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幼儿园)。2022年8月,芦溪县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培训班上作经验分享;10月,芦溪县教育局《自主自理,悦动成长》、张佳坊学校《立足基地,多轮驱动,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等案例荣获全省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一等奖,源南乡中心幼儿园的劳动特色清单荣获全省大中小幼劳动清单一等奖。

四、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保障机制。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劳动教研员;加强对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校内转岗方式配齐专职教师;通过“建、合、配、租”解决场地难题,让劳动教育“居有定所”;各学校按照公用经费1%-5%的比例用于劳动基地日常维护。

二是构建多元化劳动评价体系。分学段实施劳动清单评价差异化、劳动教育考核“县-片-校”层次化、劳动育人过程项目化,家校共育认同形成共识。

三是注重劳动教育与课程、学科融合。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和特色,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注重劳动教育的自然渗透。

萍乡城事网 | 2022-12-01

请进行滑动验证

x